当前,全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进入关键时期。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重要部署,全国上下万众一心,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,彰显青年担当,济光学子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、使命感,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攻坚战。
叶夏莉-2015届护理专,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北院,首批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
战地日记:
2月1日,有病人需要紧急实施ECMO治疗,接到病区主任的电话后,我便立马从酒店赶往医院,从装管、预冲到置管成功顺利上机,全程与医生完美配合,无缝连接,最后ECMO顺利运作,病人生命体征趋于平稳。直到下一班的同事来接班,我才意识到自己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已经有将近11个小时,身上的衣服也全部浸湿。在ECMO持续运转的72个小时中,作为专职护理组中的一员,每天需要坚持工作8小时,严密监测病人病情变化,不容有一丝疏忽。
2月9日 ,8:00-12:00这是我来金银潭上的第一个4小时班。所包管床位还是之前见过面的老病人,但不同的是他们病情明显好转了。有的无创呼吸机改成了高流量吸氧,甚至今天拿掉了高流量只用双通鼻导管也能维持98%、99%的血氧饱和度。其中三位病人都能自行进餐,并且食欲都不错,我由衷的替他们开心。一位老奶奶带着无创呼吸机,需要人喂食,我空下来帮她一口一口的喂,老奶奶似乎不愿意吃米饭,我只能跟哄小孩一样,哄着她吃,毕竟有营养有抵抗力了才能对抗病魔。
疾病需要药医,更需要的是护士给予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护理。医护人员有满满的正能量才会让患者们充满信心,不是吗?
3月14日,援鄂第50天,目前负责床位中仍有不少的危重病人,每小时都需要监测生命体征。因为金银潭医院的特殊性,不定时会有急危重症的病人需要收治,也因为我能较为娴熟的开展ECMO与CRRT等治疗、监测技术,被护理组长安插在重要岗位,作为技术后备。
在近两个月的工作中,我习惯了这里的作息时间,习惯了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,也习惯了戴上三层手套为病人打针抽血,这些在都是我踏入病房前,觉得是很难适应的事情,但现在成了日常。各行各业,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,帮助祖国渡过难关,我想说:“爱和希望总会比病毒蔓延的快,武汉莫慌,我们等你!”
赵伟-2019届护理专业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,支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分院 战地日记: 时光匆匆,来武汉已经两周了,终于体会到穿着防护服上战场的那种紧张感,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害怕疾病的传播性,但仍保持着敬畏之心时刻注意着防护,做到胆大心细。当我第一次坐班车去往医院,寂静,从未感受过这样的寂静,仿佛这是一座空城,仿佛这座城市没有人烟。 武汉这座城市已疲惫不堪失去了活力。第一天晚上我接手了六个病人,我感受到了忙碌,那种忙碌是与急诊不同的不单单只是体能上的消耗,更是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打击,生理上要四五个小时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,更要忍受防护服的闷热与防护镜的雾气,面对那么多确诊的患者心理上更是压力倍增。接完班没有多久我的衣服也早湿透了,层层防护让我透不过气,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坚持。 来这之后我也是第一次戴三层手套打针,挑战我的打针技术还好在急诊锻炼的穿刺技术派上了用处。不光如此,我庆幸是急诊出身让我做各项操作,使用机器都能游刃有余。 作为男孩子我也适应高强度的护理工作。我们接管的是同济医院的ICU,来这的当然都是些重病人,虽在急诊已经见过大大小小重症的患者,也经历过病人的死亡。但是面对这些患者我心里仍有些触动,我可怜这些病人,或许没有这个病毒这些病人还能活很久。 看着他们从面罩到无创再到有创,从我手上一步一步慢慢变差,直至走去。心里不是滋味,我问自己来这的目的?不就是想尽自己的努力去治好这些患者吗?可惜有些时候就感觉到自己多么无力。新冠是场持久战,不过我相信赢的终究是我们!病毒不可怕,有祖国作为后盾,有那么多人民为我们加油。我们还怕什么?坚持就是胜利!